学院新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-  学院新闻  -  正文

【爱校如家 当好主人翁】 一起把学院“过”成家的模样

发布时间:2025年04月23日 11:34 点击数量:

当办教育变成“过日子”,学院便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机构范畴,亦不再是一座简单的楼宇,而成为所有人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共同体——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就是这样一个温暖而团结的集体,几代人薪火相传、新时代实践创新,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家文化”,让以院为家不再是一句空泛口号,而是内化为水利人共同的品格印记,并且赋予了水利精神新的价值意蕴,支撑引领学院事业行稳致远。

学院就像家一样,给予温暖和力量

爱院如家,一个简单的词汇,蕴含着无尽的温暖。如果说,爱院是一种责任;爱院如家,则是一种更为深沉的情感,更是一种境界的升华。师生以院为家,学院首先得有家的样子、有家的氛围、有家的温馨。正如学院党委书记张索坤在年终总结中所说:“我们可能不是论文成果产量最高的学院,也不是学校实力最强的学院,但一定是师生来了就不想走的家。”

家是讲爱的地方!在水利学院领导班子心中,把学院当做“家”来经营,就是要把爱投入到学院发展建设的每一处细节,所以只要是对学院发展有利、对师生成长有助的事情,再小也要挂在心上,再难也要想办法去办。只要定了,就要说到做到,全力办好,让师生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。

2009年初的水利学院家底薄、条件差,水利楼基础设施老化,科研平台紧张,本科教学空间局促,办公条件陈旧简陋……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师生,书记院长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,带领班子成员深入基层、深入师生了解情况,走遍了学院的每个房间、每个角落,把家底摸透。班子一有时间就凑到一起研究解决办法,还邀请师生参加商讨,集思广益,把思路厘清。经过反复研究、审时度势,学院将美化育人环境、改善办学条件作为突破点,既立足当下,解决当前问题;又谋划未来,做好打基础、利长远的事情。

改造利用后的地下人防空间

学院地下一层原为人防工程,因为阴暗潮湿、渗水发霉、积水严重,多年无序堆放大量的杂物,造成了长期闲置。班子成员身先士卒,整整一个暑假,和师生一起排水、挖泥、清污,清理出几卡车、数百袋的垃圾。随后,师生自己动手,重新处理了防水、粉刷了墙面、加装了排风……,通过改造再利用,让原来脏乱差的地下人防“活”了起来,变身为规划合理、安全实用的综合用房,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,极大扩展了学院的办学空间。

精心打造的文化墙

干净整洁的实验室

环境育人,润物无声。地下空间的改造成效,特别是师生亲身参与、付出,获得了极大地满足感和归属感,在这种氛围的感召下,师生齐心协力,克服各种困难,又陆续对实验室、办公室、会议室、走廊等空间进行了规划改造,如今明亮的大厅、干净的走廊、质朴的文化墙、整洁的实验室,每个空间都干干净净、整整齐齐……。“环境美了、条件好了、心气也就顺了,很多以前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矛盾,也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了”——班子成员达成一致共识,以环境育人的“小切口”破题,得到了全院师生的认同和支持,也汇聚起了推动学院发展的“大能量”。

从“共情”到“共行”的进阶升华

爱院如家的本质,是将“我与学院”的关系升华为“我们与家”的有机体。当你愿意为它修补一张桌椅、点亮一盏夜灯、守护一份安宁时,学院便不再只是物理空间,而是成为承载理想、记忆与归属的精神家园,终将内化为“吾院即吾家”的情感共振和齐心共行。

环境改造面临最大的困境就是资金短缺,学院班子并没有坐等靠,而是广开门路,多措并举,开源破解资金困局。一方面深化院企合作,以技术服务筹措仪器设备和改造资金,把创收收入全部投入到办学条件改善中。另一方面,深入挖掘校友资源,广泛发动校友力量,广大校友“离校不离‘家’”,心系学院发展,热忱捐资、捐物、捐项目,给予学院建设极大的帮助和支持。

校院共享会议室

如果说“开源”是学院募集资金的探索,“节流”则是师生将“过紧日子”理念转化为“用好每一分钱”的行动自觉。“学院改造的过程中,我和同事就像施工队长,天天跑建材市场,有时一天跑好几趟……”。回忆起那段经历,学院副院长李天霄不由感慨。学院走廊铺设地砖,他和同事到建材市场挨家挨户看工艺、比参数、讲价格,只为质优价廉、节约成本。传统的铺贴方式损耗率高,他们发挥工科优势,自己推敲设计方案,跟工人师傅一道边铺贴边调整,连施工方都由衷敬佩:“干了这么多年工程,这么严谨认真、精抠细算的甲方,我们头一次遇到”。

水利综合试验场

水利楼与土木楼中间的空地也是块难啃的“硬骨头”,堆满了建筑垃圾,荒废多年无法使用,学院教师李衡和同事,天天盯在现场,清运垃圾、平整场地,一干就是半个月。随后,他们又在原有规划设计基础上,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优化,从承载设计、抗压测试到选材用料都自己动手,节约资金的同时,使每一分空间都得到了充分利用,经过日积月累的完善、年复一年的建设,一个集旱地节水灌溉、边坡水土流失模拟等功能于一体水利综合试验场投入使用,为学院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条件支撑。

“参与学院建设、贡献力量的同时,还能实现自我成长,更体现了自身的价值,所以大家才会倍加珍惜”,在水利人心中,爱院如家,被赋予了独特的内涵——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壮举,而在于对每一个细节的执着,就像那些用心铺设的地砖、用智打造的场地、用情维护的环境,虽然默默无闻,却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着责任与担当。

爱院如家,就像一场接力赛,每一代人都应接续传递

精神的传承,是一场薪火相传的接力赛,不能单单靠某一代人的努力,而需要每一代人都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,并愿意为后辈的发展倾注心血。在这样的传承与托举下,“家文化”理念深深刻进了每一个水利人的骨子里,激发出师生心底最深的情怀。

工程技术虚拟仿真实验中心

大学的永恒,不在于建筑的坚固,而在于代代学人以脊梁熔铸的托举阶梯。“在‌学院‘传帮带’的光荣传统中,老教师把青年教师当做家人、学生、孩子般去呵护,不仅甘当学术引路人,更是言传身教的典范,助力他们成长”,学院党委书记张索坤很有感慨,这种“以老带新”的模式不仅加速了年轻教师的发展,更传递了师者的使命与情怀。

高层次人才展示

大学的传承,既需要继承“甘为人梯”的精神血脉,更需要破除学术藩篱,锻造创新沃土,构建开放包容的生态。“学院铺路、前辈引航、同事相伴,这种全力的托举,让我们觉得很温暖,更有了探索与突破的自信底气”,这是青年教师张雷最深切的感受。学院始终不遗余力支持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上“挑大梁”,在科研实践中“当主角”,在学科建设上做“主力军”,经过多年努力,一批高层次青年人才涌现,实现了“从无到有”“从有到优”的聚合跨越,激活了学院建设的创新引擎。

爱校如家,是一种行动,更是一种情感;是一种认同,更是一种责任。唯有当每个人都愿意为之付出,校园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精神家园。当好主人翁,无需高谈阔论,无需大张旗鼓,只需你我同心,亲力而为、亲身而行,“家”的温暖就会浸润校园的每个角落,涓涓细流终将汇成江海,凝聚起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力量。

(报道/任晓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