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“最美”?不是领奖台上的高光时刻,而是深夜办公室里那盏为学生亮着的灯;不是档案柜里的荣誉证书,而是学生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起的电话号码。今天,让我们认识2025年“龙江最美高校辅导员”许辉——她用十八年时光,诠释了“辅导员”这三个字背后的千钧重量。

“十八年,我看着数名学生从懵懂走向成熟。”在全省最美辅导员答辩现场,许辉的声音轻柔却坚定,“总有人问,学生工作这么琐碎,为什么能坚持十八年?我的答案很简单——因为我从学生眼里看到了光。那是对未来的期许,是找到方向后的坚定。守护这些光,就是我最重要的事。”台下静默片刻,掌声如潮水般涌来。
十八年,6000余个朝夕日夜,许辉将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希望的三粒种子。
第一粒种子,种在“耕读教育”的泥土里
“许老师,我签约家乡的农业站了!”毕业生发来的这条短信,许辉保存至今。
这是她最珍视的“成绩单”。
2021年,教育部印发《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》后,许辉思考的不是如何“落实文件”,而是怎样让耕读教育“落地生根”。她带着学生走进田间地头、农技中心、合作社院,这些都成了她最生动的思政课堂。学生们从最初的新鲜好奇,到亲手插秧、见证抽穗灌浆,才真正懂得了“粒粒皆辛苦”的分量。
她创建的“耕-读-情-志”实践育人体系,把“耕读讲堂”办得声声入耳,让《我在东农守黑土》的推文句句铿锵。一位学生深有感触:“在许老师的影响下,我真正理解了东农精神。知农爱农,就是要厚植爱农之心、锤炼助农之能、立稳富农之志。”
如今,她带过的学生中,超过一半选择扎根农业一线。把“知农爱农”从口号变成人生选择——这就是她种下的第一粒,也是最重的一粒种子。
第二粒种子,种在“并肩而行”的团队里
“一个人点灯,照亮一隅;一群人点灯,便能照亮一方。”这是许辉常说的话。
担任学院党委副书记期间,她牵头组建了“六分仪辅导员名师工作室”。这里没有单打独斗的英雄,只有背靠背的战友:擅长新媒体的年轻辅导员把政策讲成了“网红课”,心思细腻的女老师成了学生的暖心“姐姐”,经验丰富的“老辅导员”则为大家提供坚实后盾。
“许老师把一个个‘我’,拧成了一股叫‘我们’的绳。”一位工作室成员动情地说,“任何时候,只要回头,团队就在那里。”这种坚实的归属感,让他们敢于创新,勇于承担。工作室先后培养出省级思政工作骨干1人、最美辅导员2人,获批教育部思政精品项目1项,2024年荣获黑龙江省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称号。
陪伴,不仅是他们给学生的礼物,也成了彼此最温暖的支撑。
第三粒种子,种在“服务乡村”的大地间
在许辉的办公室,谈话很少正襟危坐。课间十分钟的叮嘱,傍晚散步的交心,深夜在线的交流——作为思政学科的博士研究生,她最懂得教育就发生在这些不经意的瞬间。
她推动成立的“学生志愿服务党支部”和“科技小院党支部”,让党员形象从理论走向实践。春耕时节,学生们卷起裤腿驻扎村里。有位党员发着高烧仍坚持下乡:“老师,那片蟹稻田的病害周期我最熟,乡亲们等着呢!”这句话,让许辉瞬间湿了眼眶。她知道,担当的种子,已在这代年轻人心里生根发芽。
当学生们用专业知识让稻米增产,当“田间党课”因他们的真知灼见而场场爆满时,党建不再是书本理论,而是年轻人用脚步写在黑土地上的、最滚烫的入党申请书。2023年,学生志愿服务党支部入选“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”;次年,科技小院党支部入选全省首批“研究生样板党支部”。
守望,在岁月中绽放最美。
许辉的美,不在一时一刻的闪耀,而在年复一年的温润守望。她的鬓角已染上霜色,而校园里的青春脸庞却一年比一年更加灿烂。
在东农,还有许多像许辉一样的辅导员。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能喊出几百个学生的名字,记得清谁的实验处在关键期,谁的家里面临困难。他们是学生离乡后最先想起的人,也是青春迷惘时最想寻找的灯。
这就是许辉和她的同事们,在平凡岁月里写下的最动人的故事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转自东北农业大学官网)